2
当前位置:主页------基督教资料------神学书籍------基督徒常用术语指南

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

  “又来了,又来了,我最讨厌人家说我是罪人。”

  “对呀!我又没有人偷又没有抢,哪来的罪?”

  “基督教什么都好,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罪,最不好!”

  “你们误会了,基督教会罪是……”

  “不管如何听到罪就讨厌,何况,又被说是罪人,对不对……”

  上述对话大概是一个基督徒最容易和人冲突的模式之一。确实,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相信,尽管人非圣贤,但只要痛下决心,人人皆可为尧舜,加上中国人道德意识高,以不断自我提升之际,宁愿去探讨生活,也不愿堂而皇之谈起惊心动魄的“罪”字。奉公守法之一介平民,何罪之有?教会却一再用西化之观念指责我为“罪人”!

  也许在争论下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圣经》对“罪”的定义:在罗马书中说罪是“亏欠上帝的荣耀”,简言之就是“不像上帝”。这真是抽象吧!具体而言,则是在言行、意念中不能保持像上帝一样完美,这就是“罪”。

  “开玩笑,这可能吗?那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您答对了,《圣经》确实说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是罪人。于是有人说:“标准太严苛,自讨苦吃嘛!”说的也是,好端端地谁愿意活在“罪”的压力下呢?不过,年岁渐长,人用尽方法也除不去良心中的“罪恶感”,则是事实。可见,不论律法对罪的定义有多大差异(各国法律标准不一),但人心对罪的实质仍有相当程度的认同,而各衬教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除去文化差异,《圣经》中的“罪”其实正类似中国人所谓的“错”或“过”。而“世人皆犯罪”,正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么一解释,阁下的气至少消了一半吧!

  “用爱化解碍”是前些日子的社会活动标语,《圣经》也说:“爱能遮掩许多的过错”,所以教会既强调“罪”也强调“爱”,因为在上帝的标准下,爱才是唯一的赦罪途径,于是乎,“我们都是罪人,所以需要上帝的爱”也就成立了,建议您下次有机会别排斥罪(这个字),多了解爱吧!


领受

  在教会的聚会中常听牧师说:“谁对这段经文有‘领受’,可以提出来分享。”

  到底什么是“领受”?说穿了,就是接受,用在教会里则多半将对象指向上帝,领受的内容更由有形的物质提升为无形的力量,因此,我们说“领受”上帝恩典、“领受”能力、“领受”教诲,而最常用的便是“领受上帝的话”了。

  除了从上帝“领受”以外,有时也会从别人“领受”,那是因为有许多感受是上帝藉别人给我们的,所谓“彼此相爱、互相成全”就是这样。只是,“领受”是非常主观的,一不小心就会沾上霸气,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因此,切记从上帝来的“领受”一定是带着温柔和谦卑的,这样说,您能“领受”吗?


先知

  “先知?未卜先知吗?可不可以请他帮我算命?”

  “先知”是非常具有神秘性的字眼,以致许多人都心存羡慕。但实际上,“先知”真正的意思却是“代言人”,在旧约历史中,上帝常常拣选一些人担作“先知”,即上帝对他们说话后,他们再转告给众人,这个方式也称为一种“启示”。启示的内容则包括预言、安慰和警告等。而先知所宣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提及上帝的救恩和耶稣的来临。

  《圣经》中的先知系统在旧约后便停止了,直到耶稣降生前,出现一位名叫约翰的施洗者,他是耶稣的开路先锋,可谓“最后的一位先知”。其实,上帝要对人说的话都已载于《圣经》中,我们倒不必去羡慕别人,而应好好研究《圣经》哩!


异象

  “我们要求主使我们作个有‘异象’的人,不要作糊涂人,也求主给我们有国度的‘异象’,不要心胸窄小。”

  如果您到教会去,保证常听到这种话,而且保证您满头雾水。

  在《圣经》中很重视“异象”。因为“异象”的来源是上帝,有其清楚的指示及意义,绝不同于“胡思乱想式”的白日梦。

  到了后来,这个词更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会中,是因为它可被解释为一种属灵的眼光,更浅显地说,“有异象”便是知道该为上帝做什么,也知道上帝要我做什么,所以,目前常用的说法有二种:一是“上帝给我一个异象”,一是“我有一个异象”,这便是广义的运用了。

  祝福您作个有“异象”的人,但可别把自己当成上帝了喔!


属灵

  “哇!你看李姐,一看就知道非常‘属灵’,不像我,当这么久的基督徒,还是没什么‘属灵’的气质。”

  去过教会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发现,教会里不一定常争论对与错,反而更重视“属灵”与否的问题。可是听来听去,这似乎是一种极为抽象而又艰深难懂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属灵”,什么又是“不属灵”呢?一般人的观念总不免认为:面带微笑,言语轻柔,举止有度……流露出某种基督徒的气质就是“属灵”;若不然也得多多聚会,手持《圣经》,目露虔诚的眼光唱诗,或是皱着眉头,喃喃地祷告,才算是“属灵”。也因此,长久以来这顶“属灵的大帽子”不知害苦了多少有心追求信仰的人。

  在《圣经》里有一位相当“属灵”的人,名叫保罗,但却有人攻击他“言谈不雅、其貌不扬”。可见,“属灵”不是外在的。

  年近七十的刘婆婆相当热心,常常操着一口台湾国语到处却帮助人作媒。有一天她在公园做运动的时候听见隔壁的王太太对对面的李太太提起她女儿的终身大事时说,“我女儿说最好是属灵一点的。”

  刘婆婆在心中暗喜,很热心的对王太太说:“没有问题啦!包在我身上。”

  隔了几天,刘婆婆在公园运动时,很开心的对王太太说:“属龙(台语)的很难找哟,但是我找到了,你女儿属虎,那个男的属龙(灵)很速配哟!”

  王太太:“啊?!!!!”

  “属灵”这个词的出现是记在《圣经》中,而且多半和“属肉体”、“属血气”作一强烈的对比,意即将我们这个人和所做的事件一种区别,看看我们所做的是否合乎《圣经》,或是率性而为。

  因此,所谓“属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尊主为大,思想、言语、行为都不违反上帝的心意;而“不属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与自己的欲望妥协。一位基督徒应该是“属灵”的,活出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属肉体”,虽然相信上帝,却向自我的罪性屈服。

  当然了,要作“属灵”的人是必须舍己的,愿意与自己的旧我争战,说来虽蛮辛苦,但却绝对值得,也是应该的。

  你也希望作个“属灵”的人吗?千万别灰心,你一定做得到!因为只要你愿意接受,上帝会赐给你一个新生命!


爱筵

  “母亲节教会举办爱筵,请大家勇跃邀请人参加。”

  也许,您也曾被邀参加这一类的聚会吧!参加的人每人带一、二道拿手好菜。不过,爱筵并不同于一般“饭局”或“聚餐”,关键便在于“爱”字,早期教会便常有“爱筵”,《圣经》中却责备一些教会只有“筵”没有“爱”,在《圣经》描述中,这些人只顾吃喝,却没有照顾穷人的需要。

  今日社会极少有吃不饱的穷人,然而,“爱筵”的“爱”却依然重要,因此,在忙碌的生活中藉着餐会达到彼此交流、关怀的目的才是最要紧的,至于食物本身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没法子亲手做,也可以买些可口小菜;如果做不出满汉全席,也不妨做个精致点心聊表诚意,若是死要面子,就大失其趣了!总之“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回请您多享受“爱”胜于“筵”喔!


吗哪

  《圣经》记载很久以前,上帝带领他的百姓出埃及时,为了方便百姓赶路,就每天在旷野降下“吗哪”供百姓拣食。据《圣经》记载,这种小东西味道如蜜,是随处可拾的,不过,却限定在日出以前要拾好,否则太阳一出来就熔化了;而且,一定要每天早晨都来按量拾取,若想偷懒“屯积粮食”,存到第二天就不能吃了,这是代表了上帝的信实和他的照顾,但也说明了人的责任。

  于是,教会中现在便惯用“吗哪”来比喻“精神食粮”,更贴切的说,应该是“灵魂的粮食”,那就是每天都要读《圣经》、祷告,作为我们一天力量的来源。而用“吃吗哪”这样的形容,可以更具体地让基督徒自省是否“每天”来支取信仰的真实力量,也提醒基督徒,上帝依然每天关心、照料我们,一如数千年前按时降下吗哪供应他的百姓一样。


恩赐

  “告诉你,林姐妹很有作媒的‘恩赐’。”

  “作媒为什么要有‘恩赐’,只要是天赐良缘就好了。”

  “有什么不一样?”

  “我也答不出来,不如去问我们牧师,他很有沟通的恩赐。”

  “恩赐是一种特别能力吗?哦-我猜猜看!对了,是不是最近流行的特异功能?”

  “这………。”

  “恩赐”是教会中最常提及的词:“这人有美工恩赐,那人有探访的恩赐。”名堂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教会俨然卧虎藏龙状,其实恩赐的意思很简单,绝不如想象中的奇特,更甭提什么“特异功能”了。

  《圣经》中提到“恩赐”,原来的意义是“礼物”,上帝赐给人不同的礼物,而《圣经》明文提出的恩赐包括:医病、行异能、说方言、翻方言、讲道、信心、辨别诸灵、智慧的语言、知识的言语等,根据《圣经》的原则,这些恩赐的目的是为了造就人和教会,并且这些恩赐虽不同,却都是由独一真神所赐,不是一种属于地上的能力,而是一种属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属灵的恩赐”。上帝给人不同的恩赐是希望人彼此配合,也因此,没有一个人可说,我有一种独立的恩赐,可已不与人配合,任谁有再多的恩赐,他还是需要“爱”。 既然恩赐是“礼物”,那么,收到礼物应该是高兴、感谢而没有骄傲,倘若有人应自己的恩赐而骄傲,只是显出他的无知与幼稚罢了!尽管如此,拥有恩赐而自夸的人还是不少,所以,《圣经》也吩咐人用恩赐要合宜,不可滥用,要为自己的恩赐作个有智慧的好管家。 就应用的智慧来说,我们有才干被主使用,都是上帝赐的礼物,所以每个基督徒都会有某些“恩赐”的,你是否了解自己的恩赐呢?请你珍惜、善用!


服事

  只要与基督徒相处一天,你就可体会“服事"这个词被用得多频繁,你可以听见人问:“最近‘服事’如何?”或“你‘服事’多不多?”更听传道人呼召:“基督徒没有‘服事’是不行的……”

  “服事”虽然是人们熟悉的词,但是在一般场合并未被广泛使用,反而是《圣经》中不断提到这个词,久而久之,它几乎成了基督徒的专用术语了。“服事”本来就不带有任何深奥的含义,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有关。《圣经》中提到“服事”,并非特指对上帝,而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忙。 例如耶稣就说过:“谁愿为大就要服事众人”,所以“服事”也可以说是以“爱”为出发点的服务行动,对象可以是上帝。由于《圣经》很强调彼此相爱的实际行动,所以这个词在教会中自然而然被广泛应用。于是,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上帝,统称“服事”。


中保

  “中保”原意并不是“保证人”,而是“拉拢双方的人”或“审判诉讼的人”。

  《圣经》强调上帝和人之间需要桥梁,虽然这道裂缝是因为人先背叛上帝,但上帝主动设立“中保”,恢复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旧约里的摩西、亚伦、约书亚等众先知及众祭师,引导百姓更认识上帝,并且也传递上帝要对百姓说的话。当主耶稣降世时,这种长期的"中保意识"终于真正完成了,因为透过了耶稣的降生、代死、复活,上帝和人的隔阂已完全破除了,象征神人和好。

  正因如此,耶稣死时,圣殿的幔子才会由上而下裂为二半。《圣经》记载:主耶稣复活后,在天上为我们代求。“在神与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5

搜索WWW 搜索本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