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及纲要


  
  (一)说故事的艺术
  这是一本关于教会历史的书。我不能说它是简史,从篇幅上说,二十余万字不算太简;但(也了是通史,它覆盖的范围并未包罗致会历史的所有相关事件。它却是一本教会史略:就是略去了作者个人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而将最具代表性的选择地铺陈出来,读读者对二千年的教会历史有一个蒙太奇式的综览。
  写历史便是说故事。史学工作者将大堆零散的资料拼凑起来,为又赋以一个因果式的辑序列,证明甚么因素促成某事件发生,这事件又如何成为其他事件的促成因素。作者要是不说故事,读者看到的便只是资科集或大事年表了,如儿自然是枯燥乏味的。不过故事要说到怎样的详细程度,却不容易拿捏得准确。说得太简单读者,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错综复杂、离奇曲折,不易发现趣味;话得太详尽,读者的耐性可能不够,还未看出线索便已感到腻烦。我希望这里所说的故事是详略项中的,它不会简略到像是一本笔记下纲成历史小常识,但也不至於详尽到使人掷卷而去。我的决定是:宁可少提人物和事件,但凡提到的便将之讲解清楚,务使读者就其读过的人物和事件而言,都能算已进入情况,要是他还想再进一步研究,他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专著。所以,这是一部共一讲的专题叙述。
  作为一部教会史略,必须使所选择述说的课题具有代表性,可以覆盖历史的大部分时空与内容。在此我不敢说所选择的已是最允当的,但这十个人物和课题却是经过一番考量才挑选出来的。就人物言,它包括了使徒、世俗君王、神学家、修会创办人、两位宗教改革者、奋兴运动家、宣教士、合一运动的推动者和福音派领袖。就事件言,它包括了福音在初期教会的传播、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的转变、教父教义与神学的莫立、修道主义运动、宗教改革及更正教两大传统、奋兴运动、海外宣教运动、普世合一运动和福音派运动。就涵盖的内容含,它包括了教义、礼仪、教制、政教关系、属灵神学、神学派别、宣教事工、福音机构等各个层面。按照十个专题的格局,我想该不会有甚麽重大的遗漏,而已选择的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明显地,我的选择是以个人及认定的读者对象的信仰身分为依据的:找们都是基督教的西方教会的更正教的福音派信徒。要是你不属於这个传统,觉得其中某些篇幅与你无关,读来格格不入,我为此深表抱歉。毕竟读教会历史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寻索自己的信仰谱系,发现自己的信仰身分。里外有别不仅是无法避免更是理直气壮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为那些意欲认识教会历史、而又对坊问现有通史室而却步的人,提供一个较为简略、集中的选择;特别是为那些无意钜细无遗地知道所有资料,却想对与己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有较深入认识的人,提供一个入门的捷径。读完这本书的人,不会认识二千年教会历史的每个环节,但应该能够认识到教会历史的来龙去脉。我相信,只要伴着一本好的历史辞典或百科全书〔陶理主编、李伯明等译的《基督教二千年史》(香港:海天书楼,1997)是上佳的选择,以备碰上某个名词时翻阅,这本书便可以成为一本实用方便的中文教科事。我求上帝在华人教会使用这本书。


  (二)好事多磨
  能够完成这本书,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感恩与快慰。
  1996年,杨牧谷博士邀约我为[21课程]开设一科教会历史,预先声明是为平信徒而设的,故在知识性之余,得兼顾育用性与趣味性。杨博士并为科目凝定,[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此题目。对我而言,这实在是过大又过难的挑战。在神学院教授教会历史超过十年,从来都不用考虑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毕竟它不是实用神学的科目,能否应用端看同学们自己的造诣:再说上历史课的人都得有心理准备:历史就是沉闷的学科,要在这里求趣味,不啻是缘木求鱼了。
  已不记得为甚麽会答应作此尝试,也许是自恃对科目略为熟谙,以为只要添油加醋,总会弄出一盘不坏的莱出来吧!但在著手备课时,才发觉真的是举步为艰。原来把一个题目说得浅白简约点,并非仅是用浅白简约的话来说一遍,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剪裁整理,其中去掉什么、保留甚么,仿佛是一个又一个的实存抉择,令我恒常处於怖僳和焦虑中。而上课是另一个极不愉快的经验,那些[督学]不断告诉我这样不好、那处待改变,教人困惑非常。我曾在上了两等课後跟杨博士说,乾脆把课程停掉算了,反正对我而言,这已证实是一场失败的实验。人过,在他亦题亦友式的规劝下,我还是硬著头皮贯彻始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
  将讲授笔记整理成文字出版,是另一个噩梦的开始。按照原来的计划,有同工会将我的课堂录音与笔记整理书录,我只要将之润饰一下,便可付梓,不费很多工夫。但如前所云,在每讲两小时的授课限度内,要决定说甚麽、不说甚么非常不容易,但含混过去却不困难,反正听课老的耳目不会太清明;但要写成文字,便发现其中漏洞百出,许多历史事件的始末缘由,若不交代清楚,读者便茫无头绪,不知其所以然。故此,在修改同工为找整理的讲授笔记的第二讲时,我便已决定几乎得将所有内容重写,至少是重新整理演绎。对文字膜拜迷信的我,认定任伺发表的东西,都得严肃认真处理,对读者负责任。结果每讲都用上十四个工作天以上的时间来撰写,旷日持久。
  浩劫并未因此结束。1997年中,由於在神学院的职务调动,搬迁了办公室。在拆装电脑的过程中,不知怎的竟然损坏了硬蝶的某处,整个课程的文字当无法开读,十余万字毁诸一旦,而我一向又没有拷贝副本的习惯,於是乎除了已交稿的四章外,馀下的必须从头做过。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个中滋味就不用提了;总之不管[更新资源]的同工如何催促,我都提不起劲重做一遍;[守丧]两个月後,整理心情,执笔撰写同样是耽搁甚久的两本书及几篇论文。直到今年四月,在完成了关於农村教会的一本书後,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这本充满恩怨情仇的小作赶出来。读者或会发现有四章的详路结构与其他不同,这是因为它们是属於不同时期的作品。
  屈指一贯,这本书伴随我两年时间,成为多个夜晚做噩梦的上佳素材。
  好事多磨,我只盼望这本多磨的作品,能为教会和学界多作好事吧!


  (三)无尽感谢
  最後,得在此表达一些个人的感谢。谢谢杨牧谷博士,是他的错爱与鼓励催生了这本书,并让我经历了希伯来书十二章11节的教训:「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胡玉藩、伍美诗等同工的初稿整理,虽然泰半没有采用,但还是为我带来了方便;[更新资源]李玉霞姊妹多番给我[最後]期限,令我既惭愧又感激。谢谢我的秘书江培薇小姐,她在协助我处理各样事务之馀,也给我挡住许多[讨债]的电话,让我有较清洁的良心面对工作。当然不可不提的是吾妻柳萍,她在减免我在家庭中所得承受的压力的同时,还不必要地分担我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这里谨致万分歉意。
  我的祷愿是:上帝容许我在退休之年,撰述一部以华人的观点为主导的教会通史。
  
  梁家麟
  1998年6月6日
  
  
  纲要
  
  第一课  保罗与初期教会的奠立。
  I.引自:何谓十人十事?。
  
  II.保罗生平简介。
  A信主前的保罗。
  B.信主後的保罗。
  
  Ill.从保罗看初期教会的发展。
  A.犹太人兴犹太教。
  1.福音首先在犹太人中间传播。
  2.寄寓在犹太教之内的新宗教。
  3.早期基督教面对的迫害。
  4.拉比犹太教的形成。
  B.罗马公民与罗马帝国。
  1.罗马帝国的统治。
  2.完善的法律制度。
  3.宗教容忍政策。
  4.帝王崇拜与宗教迫害。
  5.其地因素。
  C.希腊语言和文化。
  1.希腊文为主要书写语言。
  2.注重理性与知识。
  
  IV.保罗与宣教事工。
  A.注重宣教工作。
  1.巡回布道者。
  2.末世意识。
  B.各地教会的建立。
  1.各地会堂成为首先的传教中心。
  2.在城市中建立教会。
  3.建立以监督与长老为主的领导层。
  4.教会的礼仪。
  C.西方教会与东方教会。
  1.福音最主要的发展地区在东方。
  2.不同的传统文化。
  D.众教会间的关系。
  1.各地区平行发展,并无相互隶属。
  
  V.使徒与圣经。
  A.使徒权威与教会真理。
  1.使徒教会。
  2.谁是使徒?。
  B.旧约的权威与释经问题。
  1.旧约圣经如何承载福音?。
  2.灵意解经问题。
  3.新的经典。
  C.新约正典与保罗的关系。
  VI.保罗的神学思想与基督教。
  讨论问题。
  
  第二课  君士坦丁与帝国教会的形成。
  I.引言:戏剧化的转变。
  
  II.君士坦丁生平概要
  A.出身背景。
  B.皈信基督教。
  
  III.第一至四世纪的迫害及最终的胜利。
  A.禁止基督教的政策。
  1. 崇拜皇帝政策的颁布与执行。
  2.基督徒的殉道。
  3 初期教会的发展形态。
  B.殉道对教会的影响。
  1. 高举殉道,鄙视叛教。
  2.尊崇殉道士。
  C.第三世纪反基督教的热潮。
  1.罗马政府的危机。
  2.德修的全国性大迫害。
  3.反响:诺洼天主义的冒起。
  4.丢克理田的迫害。
  5.反响:多纳徒主义的出现。
  D.君士坦丁继位及。
  基督教的合法化。
  E.国教的建立。
  
  IV.政教关系的适应。
  A.从[小教派] 变成[教会] 。
  B.信徒人数的上升。
  C.国家对宗教事务的影响。
  D.宗教兼容的问题。
  E.心态上的转变。
  
  讨论问题。
  
  第三课 奥主斯丁与正统教义的建构。
  
  I.引自:耶稣的福音.历史的宗教
  
  II.简介奥古斯丁。
  
  III. 拉丁神学。
  A.教父的角色。
  1.建构理性的信仰陈说方式。
  2.赞旁与建立教义神学。
  B.拉丁教父。
  
  IV.奥古斯丁的生平与思想。
  A.三个时期的信仰。
  1.摩尼教。
  2.新柏拉图主义。
  3.基督教。
  B.修道生活与牧养生涯。
  1.成立修道团体。
  2.充任希坡主教。
  C.《忏悔录》的写成。
  
  V.奥古斯丁的教会论。
  A.有关教会论的讨论。
  1.如何确定真理?。
  2.使徒统绪。
  3.教会与真理的关系。
  B.奥古斯丁的答辩。
  1.教会最主要的记号是爱而非圣洁。
  2.圣洁是教会的目标而非现状。
  3.教会必须是合一的。
  4.地上的教会为义人和罪人的混合圆体。
  5.无形的属灵团契-真正的教会。
  C.对圣礼的看法。
  1.包容观点抑或排他观点。
  2.出於行动本身抑或出于行动者。
  D.影响。
  
  VI.历史哲学。
  
  VII.对抗伯拉纠主义。
  A.与伯拉纠主义之争。
  1.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
  2.反对原罪论。
  3.人被造时便注定死亡。
  4.质疑基督救赎的必须性。
  B.奥古斯丁的救赎论。
  1.原罪论。
  2.婴孩洗礼的果效。
  3.人的无能与上帝的恩典。
  4.预定论的争论。
  讨论问题。
  
  第四课 方济各与中世纪修道主义的变革。
  I.引言:一个源远流长的课题。
  
  II.修道主义的诞生。
  A.初期教会的禁欲苦修主义。
  1.严格履行奉献所有的使命。
  2.教父的榜样。
  B.三、四世纪的隐修主义。
  1.初期的隐修运动。
  2.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3.白色殉道的观念。
  4.对教会世俗化的回应。
  C修道主义的成形/ 1371.亚他拿修的影响。
  2.将修道主义纳入正轨。
  
  III.修道主义的神学路线。
  A.甚麽是冥想?。
  B.新柏拉图主义者的看法。
  C.第一条路线:与罪恶搏斗。
  D.第二条路线:与上帝契合。
  E.更正教的观点。
  
  IV.修会制度与特质。
  A.修会制度:以本笃修会为范例。
  l.本篦修会为范例。
  2.《本笃会规》。
  B.修院生活。
  C.修道主义精神。
  1.平信徒运动。
  2.苦行。
  3.贞洁。
  4.祈祷。
  5.贫穷。
  6.与世隔绝。
  7.群体。
  8.神迹。
  9.传教关怀。
  
  V.本笃修会的发展与没落。
  A.中世纪修会贵族化。
  1.社会功能。
  2.补赎功能。
  3.家族功能。
  B.衰落原因。
  1.灵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VI.新修会的建立。
  A.奥古斯丁修会。
  B.熙笃会。
  
  VII.托钵修会的成立。
  A.成立背景。
  B.道明会的创立。
  C.方济各与方济各会。
  1.童年与成长。
  2.成立修会与神贫克已。
  3.会规与使命。
  4.逝世与影响。
  D.托钵修会的特点。
  1.贫穷生活。
  2.机动化的传教工具。
  3.教育与学术研究。
  
  VIII.修道主义在教会历史中的贡献。
  A.保存文化和发展教义。
  B.传教与教会扩展。
  讨论问题。
  
  第五课 马丁路德与宗教数革。
  I.引言:为甚么你,仍是更正教徒?
  
  II.改教运动概论。
  A.甚么是宗教改革?。
  1,一场伟大的爆灵觉醒运动。
  2. 一场基督教人文主义运动。
  B.改革的时间与地点。
  C、改革的得失与影响。
  D.宗教改革的分类。
  1.宪制的宗教改革。
  2. 激烈的宗教改革。
  3. 天主教的改革。
  
  III.改教运动的背景。
  A. 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文化思想因素。
  D.灵性因素。
  
  IV.路德的个人档案。
  A.家境与学业。
  B.属灵挣扎与出路。
  1.挣扎: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2.出路:因信称义。
  
  V.反对赎罪券的行动。
  A.赎罪券的售卖。
  B.《九十五条》。
  
  VI.路德宗教改革的发展。
  A.早期的发展:争论与冲突。
  1. 逼上梁山。
  2.冲突加剧。
  B.确定宗教改革的信仰大纲。
  1.三著作。
  2.三惟独。
  C.路德主持下的宗教改革。
  1.内部分裂-农民革命。
  2.与伊拉斯姆决裂。
  D.路德宗教改革的後期发展。
  
  Vll.宗教改革的意义。
  讨论问题。
  
  第六课  加尔文与更正教神学思想。
  I.引言:更正教神学的奠基人。
  II.加尔文的生平
  A.出身与成长。
  1.生于宗教改革的时代。
  2.良好的背景与学习。
  B.从皈依到涉足改教运动。
  1.突然的皈依。
  2.卷入改教运动。
  C.成为改教领袖。
  1.《基督教要义》问世。
  2.在日内瓦投身改教运动。
  3.在施塔斯堡的日子。
  4.重返日内瓦。
  
  III.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A.政教关系。
  1.教会与市议会。
  2.建立[上帝的国]。
  B.崇拜及圣礼重新定位。
  1.重视讲坛。
  2.圣礼观的改革。
  C.教会组织变革。
  D.重视神学训练。
  
  IV.加尔文的神学。
  A.圣经神学。
  B.启示观。
  C.上帝观。
  1.上帝的绝对主权。
  2.上帝的护理。
  D.人观。
  E.基督论。
  F.救赎论。
  G.成圣观。
  H.预定论。
  I.教会论。
  J.社会观。
  K.经济观。
  L.政治观。
  M.文化观。
  讨论问题。
  
  第七课 卫斯里约翰与福音主义。
  I.引言:宗教改革仍须改革。
  
  II.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更正教世界。
  A.理性主义的危机。
  1.缘起。
  2.危机。
  B.民族主义的困局。
  C.社会与文化的激变。
  1.中产阶级兴起2.工人阶级的需求。
  
  III.福音主义产生的背景:启蒙运动後的英国。
  A.社会问题迭起,教会无力回应。
  B.自由传道者出现,福音主义运动兴起。
  C.自由传道者——威特菲德。
  
  IV.卫斯理约翰。
  A.家世与教育:清教徒与高教派的结合。
  B.初期活动:在牛津创办圣会。
  C.思想的改变:莫拉维运动的影响。
  1.运动的缘起
  2.卫斯理约翰所受的影响 。
  D.卫斯理约翰与敬虔主义。
  1.敬虔主义的缘起。
  2.影响举隅。
  E.转捩点:[重生]经历。
  1.导因。
  2.卫斯理约翰的成圣观与 二职斯郑呢皴知脍悠璨改革示的异同。
  3.对华人教会的影响。
  
  V.循道主义。
  A.循道派的雏型。
  B.循道会的成立。
  
  VI.福音主义运动对基督教的影响。
  A.自由布道家的带动。
  B.突破宗派及牧区观念。
  C.鼓吹情词迫切的宣讲。
  D.以讲员为中心的讲道。
  E.注重实际而少神学争拗。
  F.带动各种教会运动。
  G.推动社会改革。
  G.讨论问题。
  
  第八课 李文斯敦与海外宣教。
  I.引言:宣教还是侵略?。
  
  II.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A.革命时代的来临。
  B.英国福音主义运动的影响。
  1.福音派人士继起。
  2.其地教派的发展。
  C.运动的发生及扩展。
  1.始终东北部。
  2.扩展至西南部。
  D.影响。
  1.平信徒兴起。
  2.新兴事工的发展。
  
  III.海外宣教运动。
  A.更正教的海外宣教事工。
  1.起步迟缓。
  2.传教与帝国主义。
  B.更正教宣教之父:威廉克理。
  l.生平。
  2.宣教的心志。
  3.印度的宣教的工作。
  C.海外宣教组织的设立。
  D.宣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
  
  IV.李文斯敦的影响。
  A.非洲宣教。
  B.历险之旅。
  1.第一次非洲之旅。
  2.第二次非洲之旅。
  3.第三次非洲之旅。
  C.宣教与殖民地扩张问题。
  1.宣谈的召命还是民族主义的策动。
  2.宣裁事业还是情报搜集。
  3.宣教士还是帝国主义者?。
  4.一个生死攸关的课题。
  
  讨论问题。
  
  第九课 穆德与普世合一运动。
  I.引言:合一理想知易行难。
  
  II.普世合一运动之父:穆德。
  A.一切由青年会开始。
  1.在奋兴运动中成长。
  2.投身青年会的事工。
  3.拓展学生志愿运动。
  B.从青年会到普世合一事工。
  1.成立世界基督徒学生联盟。
  2.推广联盟会异象。
  3.促成国际宣教协会。
  C.对普世合一运动的贡献。
  
  III. 十九至二十世纪的普世合古一运动。
  A.普世合一运动的起点。
  1.合一的困难。
  2.学生与青年事工。
  3.宣教运动。
  B.普世合一运动的促成。
  1.国际宣教协会。
  2.生活与事工运动。
  3.信仰与教制运动。
  4.普世基督教协会的成立。
  C.普世合一运动的成与败。
  讨论问题。
  
  第十课  司徒德与福音派教会的发展。
  
  I.引言:在历史中发现自己。
  A. 历史中的所属传统。
  B.在传统中认识传统。
  C.在传统中求变。
  D.福音派的神学传统与代表。
  II.司徒德生平简介。
  A.家世与求学。
  B.诸灵堂的事奉。
  C.学生福音事工。
  D.圣公会福音派的建立。
  E.合一与分裂的争论。
  F.参与普世福音布道事工。
  G.社会和文化的关怀。
  
  III.自由主义与基要主义。
  A.自由主义。
  1.定义。
  2.基本信仰。
  B.基要主义。
  1.定义。
  2.历史缘起。
  3.信仰内容与自由主义多于立。
  5.基要主义的成败。
  
  IV.福音派的兴起。
  A.战后福音派的崛起与发展。
  B.福音派的身分与信仰。
  1.福音派信仰的四个重点。
  2.福音派逢动的特徵。
  3.福音派与基要主义的分别。
  C.突出人物。
  D.联合性事工。
  E.福音派的发展。
  1.事工发展。
  2.未来展望。
  3.讨论问题。
  
  基督教会史书目举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