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末世论

      未世论的题目是符类福音中最棘手的难题。这题目涉及一大堆困难、复杂的问题。因此,本章所能做的,只是提出问题,说出结论,但未能详细讨论。

个人末世论:居间境界耶稣除了论及个人在末世神国里的位置外,很少论及个人的终极将来。整部新约圣经清楚区分阴间(居间境界)和地狱(永刑之处)。Hades(阴间)是希腊文,相当于旧约圣经的Sheol旧约圣经认为,人的存在不因死亡而结束,人死后继续在下面世界生存。旧约圣经认为人死后继续以「冥影」(rep-haim),旧约圣经并不认为人死后只有人的魂或人的灵下阴间(译者注:中文和合译本的翻译和这看法有出入)。rephaim(冥影)是「活人已经失去活力和能力,虚弱得如影子一般的延续。」他们「不是『如灯灭』,但他们的生命只有极少实质。」阴间是冥影聚居之处。旧约圣经以阴间为下而的地方(诗八六13;箴十五24:结廿六20),是幽暗的境界(伯十22),是寂静之处(诗八八12;九四17;——17)。死人在阴间也分群聚居(结卅二17一32),在阴间迎接新来的死人(赛十四9,10)。阴间不太像是死人的境界。阴间不是「无存在」,但阴间也不是生命,因为只有在神面前才可以享受生命(诗十六10、11)。阴间是旧约圣经申明「死亡未终结之人的存在」的方式。

      旧约圣经有几处地方暗示:死亡不能摧毁神的百姓所曾经享受的与神的相交。因为神是永活的神,是万有的主宰,他不会把他的百姓撇弃在阴间;神却要使百姓享受与他继续的相交;至于详细方式如何,则未见交待(诗十六9一11;四九15;七三24;伯十九25一26)。

上述经文并没有对蒙福的居间境界作清楚教导,却孕育了这类教导的胚芽。诗人不认为与神相交会有中断的一天,即便是死亡。

      阴间在旧约圣经中不是刑罚的地方。义人和不义的人在阴间一视同仁。犹太教后来演变出一项特殊的阴间教义——阴间是义人享福之所,是不义的人受苦之处(以诺书廿二——廿三;以斯拉四书七75一98)。

    耶稣几乎未论及阴间。阴间这个词出现数次(太十一23;路十15;太十六18),都是人所共知的概念。耶稣在一个比喻里,采用当代有关阴间的观念,来陈述人若不听从神的话就要面对的危难。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路十六1931)常被学者引用作教导死人的境界。可是,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如果这个比喻是教导这方面的事,那么,这个比喻就在教导一些与耶稣其余教训相悖的事,例如:财富的报应是阴间,而贫穷本身可得乐园的赏赐。这比喻并不在评论当代社会的生活,也不在教导有关来世的事情。这个比喻其实不是有关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而是有关那五个弟兄的比喻。耶稣采用当代乡土材料来陈述一个真理:如果人不肯听从神的话语,就算有像复活那样的神迹也不能说服他们。

      耶稣有一句话论及义人的终极将来。耶稣应许那位和他同钉十字架、临死前表示相信耶稣的犯人,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廿三43)。这句话是明白地肯定这位临终犯人的魂或灵将要与耶稣一同到神的面前。「乐园」是指公园或花园,用在七十土译本翻译

「伊甸园」(结廿八13;卅一8),有时也用来翻译有关弥赛亚时代要恢复的伊甸园光景(结卅六35;赛五一3)。间约时代的文献也用该词来指有福的弥赛亚时代(十二族长遗训中的利未遗训十八10及下文;但的遗训五12 :以斯拉肆书七36;八52;巴录启示录五一11)。间约时代的文献也发展出一个观念:有福的死人在神的乐园里安息(以诺书六十7,23;六一12)。而乐园这词在新约圣经只出现三次——路廿三43;林后十二3;并启二7——此处乐园单指神的居所。我们必须下结论说:耶稣没有提供有关恶人死后的境界,只肯定义人死后与神同在。

复活 个人的终极将来显然是身体的复活。耶稣多次叫死人复活得生。这些不仅是神迹而已,乃是弥赛亚时代的表记。耶稣显然接纳当代犹太人流行的复活观念。旧约圣经中,以赛亚书廿六章十九节稍有暗示复活,而但以理书十二章二节则正面肯定复活。虽然犹太教里没有正统的末世论,而且犹太文学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复活是犹太人标准的信念。撒都该人则除外,他们不相信复活的观念。这是马可福音十二章十八一廿七节经文的背景,撒都该人假意问耶稣有关某妇人有七个丈夫(可十二18一23)之事。耶稣回答说,复活的生命将会是一种不同的生命:这是不死的生命,因此不再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天然功能。特别要注意的是:耶稣并没有说人要「变成」天使,他只说人要「像」天使那样不再死亡(可十二25)。路加福音进一步说到,复活把人引进将来世代的生命,引进神的国度。另一处顺便提到复活的经节是路加福音十四章十四节:「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地狱 新约圣经用Gehenna这个字来指末了永刑的地方。该字源自希伯来文ge hinnom(欣嫩子谷)。Ge hinnom(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南的山谷,在亚哈斯和玛拿西的日子,他们在欣嫩子谷献祭给摩洛(王下十六3;廿一6)。耶利米书七章卅二节及十九章六节,耶和华向这个充满罪孽的山谷发出审判的警告,这就是欣嫩子谷在启示文学里发展成为最后审判地狱的同义词。在符类福音中,地狱是在不灭的火里永远受苦的地方(可九43,48)。虽然只有人的身体在坟墓里,但整个人可以被丢在地狱里(太十28)。地狱被描述为火烧的深渊(可九48),是火炉(太十三42,50),是为魔鬼和它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太廿五41)。启示文学作品常见的地狱各种刑罚的生动图画,福音书是没有的。

      另一方面,永刑被描述为外边的黑暗(太八12;廿二13;廿五30)。这似乎表示,火和黑暗都是隐喻,用来描述那不可名状的事物。「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七23);「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太廿五12)。被赶逐离开神的面,不能享受他的福乐——这就是地狱的要素。

耶稣对未来的看法:来源 符类福音所记载耶稣的末世论,大部份都有关末世神国降临里将要发生的事。耶稣的教训满布末世论的观念和暗示。福音书记载两篇末世论信息:一篇在路加福音十七章廿二——三七节,耶稣回应法利赛人有关神国几里来到的问题。另一篇是橄榄山信息(可十三;太廿四;路廿一)。马太福音加了好些末世论材料,其中有一些路加福音也有记载(太廿四27一51),但三个末世论比喻(太廿五)却是马太福音的独家报导。

      有两件事实显示,连橄榄山信息也不是记载耶稣一气呵成的整篇讲章。这并不是说,耶稣没有在橄榄山上释放末世论信息,事实上他讲了。可是,这篇讲章的三种记载,其现今的形式显然是三位福音书作者根据手头传统个别加编辑而成。第一件事实:马可福音十三章九节下——十二节没有在马太福音书廿四章中转载,却出现在马太福音十章十七——廿一节的十二门徒的差传集训。还有,马太福音廿四章廿六——廿八节的摘录似乎出自Q典材料,它也出现在路加福音十七章廿三——廿四节。

      第二件事实使这个难题更形困难。按马可福音十三章四节的记载,耶稣的门徒问耶稣一个双重问题:圣殿什麽时候要被拆毁?(可十三1--2),「这一切事,将成的时候,有什么预兆呢?」(可十三4)毫无疑问,门徒以圣殿被毁为这世代的末了和未世神国降临时将?要发生有事件之一。按马太福音的记载,门徒的问题包含两件事:「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即圣殿被毁]?并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廿四3)。问题是:耶稣是否像门徒那样,期待圣殿被毁与这世代的末了,两者在最近的将来一同应验?

      三卷福音书的三种记载似乎都把上述两件事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虽然马太福音最清楚显出末世性方面,而路加福音最清楚显出历?史性方面。三卷福音书都叙述人子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可?十三26及平行经文),招聚他的选民进入末世的神国(可十三27;路加福音省略)。那「大灾难」(可十三19及平行经文)应该是指「弥赛亚式大艰难的时候」,其来源是旧约圣经(耶卅7;但十二1)。「那行毁坏可憎的」(可十三14)究竟是谁?这更不容易解释。翻译作「可憎的」的希腊字(bdelugma)在旧约圣经中是用来指任何与敬拜偶像有关的事物。但以理书十一章卅一节用这句话来指主前一六七年安提阿古四世(即依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的手下亵渎祭坛但以理书十二章十一节也使用这句话,此处很可能是指末世的敌基督。这句话在橄榄山信息中常被认为是指敌基督。

      毕斯礼----慕锐曾提出有力证据,认为这句话是指罗马军队带着他们异教的旗帜亵渎圣地。 无论如何,有些可憎的事比较符合历史性情况胜过末世性情况。应当逃到山上、要赶快、希望灾难不在冬天山谷大水泛滥的时候发生,这些话语可以与历史性情况扯上关系,却很难与末世的敌基督所带来的世界性灾难扯上关系。

      最大的困难是下列事实:若「那行毁坏可憎的。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主要为末世性的,而在路加福音,这句话却变成「耶路撒冷被兵围困」(路廿一20)了。

      学者们各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释马可福音、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这种令人惊讶的差别。许多保守派注释家遵照路加福音的记载,并且按路加福音的角度去解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大灾难与「那行毁坏可憎的」应该按历史性了解,是指耶路撒冷被围困,并在主后六十六----七十年之间圣殿遭提多将军所拆毁来解释。这种看法的困难是:「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太廿四29),主便立刻再来。这种看法把灾难和那行毁坏可憎的放在末世,是末后日子要发生的事。

      这个难题的另一个解释是: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正确记载耶稣的教训,但路加福音却根据后来的历史记载他的解释。耶稣的教训基本上是末世性的;但耶路撒冷被毁之后,路加福音(耶路撒冷被毁之后写成的)把耶稣的教训解释作指向这个历史性事件。可是,路加福音肯定不是主后七十年写成的,极可能更早,在主后六十年左右。

      也有一些解经家认为,福音书记载两篇不同时间讲论的信息;虽然这两篇预言信息有类似的结构,但一篇是讲历史性不久的将来,另一篇是讲末世极致的完成。可是,三卷福音书里信息的结构非常相似,以致上述说法极不可能成立。

    还有一个解释。我们知道,这篇信息是耶稣回答一个双重问题:圣殿什么时候将要被拆毁,并耶稣在这世代的末了再来将有什么预兆?(可十三4;太廿四3)我们也知道,马可福音的记载,有指历史性的,有指末世论的。我们必须下结论说,虽然形式批判学者彻底研究,仍然不能寻回传统演变的历史过程,也不能重写耶稣亲口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但是,从耶稣的整个教训看来,有一件事很清楚:耶稣论到耶路撒冷陷落也论到他自己末世的再来。克兰菲德认为,在耶稣的心目中,历史性与末世性是混合的,并且未世事件是透过即将发生之历史事件的「透明度」而看见的。本书作者曾将这学说应用在旧约圣经先知书上,发现这种未来景象因距离遥远而缩小,是先知透视的主要因素之一。耶和华的日子在阿摩司书中,是历史性的(摩五18一20),也是末世性的事件(摩七4;八89;九5)。以赛亚描述巴比伦遭审判的历史性日子,好像这是末世耶和华的日子(赛十三)。西番雅把耶和华的日子(番一7,14)描述为在一位不知名仇敌手中的历史性灾难(番一10一12,1617;二515);但他也把耶和华的日子描述为世界性大灾难,所有生物都从地上扫除(番一2一3),以致无一存留(番一18)。这种描述未来的方式表达了「历史的危机是末世性危机的预兆;神在历史中的审判,可以说是最后大审判的预演、采排;敌基督一而再再而三的化身,是预兆魔鬼在末日之前最后最集中的背叛。」的看法。

耶稣对未来的看法:历史的 福音书记载耶稣预料未来历史中一些要发生的事。我们已经知道,耶稣预料神的审判因以色列在属灵上的愚顽要临到以色列。这个审判将会是历史的,也是末世的。审判要临到耶路撒冷并其中的居民(路十三34及下文;太廿三3739;路十九4144;廿三27一31)。圣殿要被拆毁,夷为平地(可十三1一2)。审判要临到这个邪恶的世代(太十一16一19;路十三l5)。神的国度要从以色列当中挪去,赐给另外的人。凶恶园户的比喻里,耶稣教训说,因为以色列拒绝先知,甚至拒绝神自己的儿子,因此神要在审判中临到以色列,要「除灭那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可十二 9)。有关这比喻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鉴别学者认为,这一段经文目前的形式是教会创作的寓言故事。耶利米亚认为,既然这个比喻目前的形式有寓言故事的细节,就不可能是耶稣讲的。原本的比喻必定只有一个重点:这比喻辩明耶稣是向穷人传福音。在国中居高位的人拒绝耶稣传讲的神国,但贫穷人却接受这道。可是,杭特(Hunter)评论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纯理论的学说如何把精细的解经带进迷途。」再者,这比喻不是纯正的寓言故事。那些细节是故事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比喻的主要内容出现在没有疑问的Q典话语,录在路加福音十一章四九一五一节,平行于马太福音廿三章卅四一卅五节,此处耶稣论及先知被杀害,并神对现今世代的审判。凶恶园户的比喻只增加一项事实,就是「子」也要被杀害,并且神国要转给「别人」。马可福音的记载并没有说明谁是那「别人」。然而,这比喻清楚肯定,由于以色列(宗教领袖们是以色列的代表)拒绝了神所赐与的国度,神便拒绝了以色列民族,他们神百姓的位份要由「别人」取代了。又倘若(正如前面我们所讨论的)耶稣认为他的门徒因接受了神赐与的国度而为真以色列余民,那么,「别人」一定是耶稣的这一群门徒。马太福音多加了一句,只稍进一步解释清楚:「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廿一43)。

      耶稣预见将有一段时期,他的门徒要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传讲神国的福音。马太福音第十章遵照马可福音第六章(亦见路九16)记述十二门徒的传道事工要限于「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十6)。耶稣明白吩咐他们不要去外邦人的地方。可是,马太福音加插了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出现在马可福音的橄揽山信息中(可十三913),这段经文预期在外邦人中有传道事工。耶稣所差遣的人将要被交给公会、他们要为他的缘故,被送到诸候君王面前(太十17;可十三9;路廿一12)。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可福音有这样的一句话:「然而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可十三10)马太福音把这节圣经加以扩充,并且放在橄揽山信息的记载里:「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这句话不必解释作预言教会今日普世传道的事工;但这句话肯定地宣告耶稣门徒的普世性的传道事工。

      马太福音记载的耶稣差传信息中,有个不同的兴趣。马太福音记载了一句不容易明白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十23)。史怀哲认为这一节经文是表明耶稣期待十二门徒的传道事工要在以色列中间造成极大的悔改运动,以致末世神国要在他们完成使命之前来临。这种解释法没有考虑到该章圣经的整体性。这段经文显然越过十二门徒目前的传道事工,瞻望他们将来在世界各地传扬福音。这一段经文只不过是说,耶稣门徒向以色列的福音事工将要继续,直到人子再来。这句话表示,以色列虽然瞎眼愚顽,但神并没有放弃以色列。这群新的神的百姓要关心以色列,直到末时来临。

      福音书也有其他暗示,说耶稣不只预见向外邦人传福音,也预见以色列最终的得救。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因为神的审判迫近眉睫,他进一步说:「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太廿三39)。这句话预期以色列会悔改,以致当他在历史结束之时执行神的审判和最终救赎的时候,悔改的以色列将要欢迎他。

      路加福音所记载的橄榄山信息中,有一句话也暗示类似上述的观念。耶稣讲完了耶路撒冷成为荒场、百姓被掳到各国去,路加福音加上一句:「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残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廿一24)。耶稣在此明由预言,在耶路撒冷陷落以迄耶稣再来之间有一段日期,他称之为「外邦人的日期。」再者,这句话可能表示,当「外邦人的日期」满了的时候,以色列将要再度拥有耶路撒冷。

      从以上我们刚讨论过的话清楚显示,耶稣对历史的远景有模糊的透视,他预见以色列的历史性审判,圣殿被拆毁,犹太百姓被掳分散,他的门徒向外邦人与以色列人传福音,并且很可能以色列最后才悔改。马可福音第十三章的橄揽山信息支持这个看法。这篇信息的第一段包含两个部份:末时的预兆(可十三523)和末时要发生的事(可十三24一27)。末时的预兆包括:假基督、灾祸、逼迫、普世宣教、那行毁坏可憎的,并大灾难。门徒曾问:「这一切事,将成的时候,有什么预兆呢?」(可十三4)马太福音则记载为:「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廿四3)犹太人的启示文学喜欢讲论末日即临前的预兆。以斯拉四书的作者写道:「至于预兆:……太阳要突然在夜间照耀,月亮也要突然在由天出现。树木要滴出血来,石头要发出声音……所多玛的海要吐出鱼……并且火要常常出现,林间的野兽要在经常出没的地方之外游荡,有月经的妇女要生产怪物,盐水要有甜味,并且所有朋友要彼此争战;然后理智要躲藏,智慧要退入密室」(以斯拉四书五章一节及下文)。启示文学的主题是,辖制这时代的邪恶将要在末时加剧,甚至人际社会关系,以及国际秩序,都被彻底的混乱所统治。邪恶愈演愈烈,以致实在忍无可忍,那时,神要干预,他要把他的国度带来。可是,这不是橄榄山信息的主题。耶稣所描述的灾难其实并不是将临末日的预兆。事实上,他明白地说,当这些「预兆」出现的时候,「末期还没有到」(可十三7)。这些预兆其实远非可资计算之末时来临的预兆,而是「末时耽延」的预兆。克兰菲德认为,橄榄山信息第一段全部的主题是「末期还没有到」。也许信息中最重要的一节话是:「这都是灾难的起头」(可十三8)此处所用的希腊字「odines」是指「灾难」,在旧约圣经是用来指生产之痛(赛廿六17)(译者注:中文和合译本小字亦作「生产之难」)。旧约圣经称,一国的诞生是经历一段产难时期(赛六六8;耶廿二23;何十三13;弥四9及以下)。从上列经文,犹太教引伸一个观念:弥赛亚国度的产生,必须经过一段艰难时期,称为弥赛亚灾难或「弥赛亚生产之痛」。这并不是说,弥赛亚必须受这些苦难,乃是说,弥赛亚时代要从这些灾难当中产生。」马可福音十三章十九一廿节清楚谕到这些弥赛亚灾难:「因为在那些日子必有灾难,自从神创造万物直到如今,并没有这样的灾难;从来也必没有。若不是主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这是直接引用但以理书十二章一节的大艰难时期。打仗和逼迫是末期耽延时期的特色,这些只是灾难的起头,灾难之后跟着而来的便是末时。

      橄榄山信息的主题和启示文学的主题大不相同。橄榄山信息的主题在比对这世代和神国的不同性质,并两者之间的争战。神不曾弃绝这世代,交给邪恶的权势。「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可十三10)。但这福音不是要征服世界,叫所有国族向福音本身屈身。恼恨、矛盾、和战争将要继续,这是这世代的特色,一直到人子再来。不只这样,这世代要敌挡福音,并要逼迫福音的使者。

      耶稣的教训自始至终都有个低调。不只一次的说,谁要作门徒,就必须愿意背起他的十字架(可八34及其平行经文;太十38;路十四27)。马太福音十章卅八节的话语,上下文都在讲论门徒在世上的使命叫。门徒不要期待到处都有热诚的接待。他们要被鞭打,要被定罪,并且要被杀害;诸候和君王要反对他们(太十1721)。痛苦、逼迫、和殉道,必须是耶稣门徒的期望。那句「忍耐『到底』的」的话(ets telo(到底),太十22;可十三13)可以指「到死的地步」。十字架不是个负担,乃是死亡的刑具。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是指乐意跟随耶稣走殉道的路。受苦和参与人子的团体,两者之间的连结不是偶然,乃是这团体与生俱来的。受苦源自顺服被弃弥赛亚的呼召,也由于他献祭的死亡。「世界对神的叛逆表现在杀害神的儿子这件事上;跟随他的团体必须成为相同敌对的对象。」从世界和神国之间的争战这远景看来,丧失生命不是真正的后果。路加福音记载:「……你们也有被他们害死的;……然而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你们常存忍耐,就必得生命」(路廿一1619)(译者注:采用中文和合译本小字)。

    从这个远景看来,弥赛亚灾难的末后这可怕逼迫的「大灾难」(太廿四21)是这世代自始至终教会与世界关系的特性口耶稣同意启示文学作者所说,邪恶是这世代的印记;只有待将来的世代,神国才要毁灭邪恶。「但神未曾把这世代弃绝交给邪恶」。神的儿子已经把生命与神国的权能带进历史之内。耶稣的门徒受托向全世界宣扬。但他们的传道事工将不会一帆风顺。他们的确要把这福音带到全世界,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会遭遇这世代曾杀害耶稣之邪恶权势的迫害。到末期,这世界对神福音的憎恨要宣泄在最后震憾性的大迫害上。要削去教会的绝大部份。这迫害并不新鲜,新鲜的只是迫害凌厉程度的空前猛烈。但末了,神国要降临,要为他的百姓伸冤。

神国的降临 这世代的末了与神国的降临,马可福音十三章廿四节有简略的描述。第一,耶稣提及天体的大灾难:日头要变黑,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这是诗歌文体,并且必须要按其旧约圣经背景去了解。本书作者曾彻底研究过这段话,并且曾下结论说,这段话是诗歌文体,不要按字面意义解释,但同时,这段话是在描述真实的天体性事。我们同意毕斯礼——慕锐所说:「诗歌文体与寓言故事不可混为一谈……当神出发拯救,宇宙在他面前都为之失色。」这段话并不一定要表示宇宙要完全破灭;启示录有类似的经文,是指神的审判临到遭受人类罪恶同一命运之堕落的世界,并且一个新的世界就要从审判的废墟中诞生。

      神国的降临在橄榄山信息中,整个都是从人子降临的角度来描述。「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可十三26)。这句话是直接根据但以理书七章十三节,说到「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承受永远的国度。路加福音的记载也表达相同的真理:「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路十七24)。有些现代学者试图除去这句话所有未来末日的意义。陶德(C.H.Dodd)把这句启示文学式话语解释作象征说法,表示永恒秩序要闯进来,在永恒秩序里,无所谓前或后这回事。「人子的日子表示无时间的事实」。葛拉森( T.F.Glasson)则认为,基督再来的盼望不是耶稣教训的一部份,乃是第一世纪中叶在教会中产生的思想。罗宾逊(J.A.TRobinson)解释这些有关再来的言论,认为是耶稣在他父的面前伸冤。这种说法的背景在但以理书七章十三节中,那位像人子的是到父神面前,不是到地上,因此是描写神给他伸冤,不是「第二次降临」到地上。可是,在但以理书第七章,人子首先来到父神面前,承受他的国度,然后这国度赐给地上的圣民,并且清楚表示,是圣民的代表(就是人子)把这国度带给他们。「但以理书七章廿二节显著地申明,亘古常在者「来」(即:来到地上),为要审判和拯救。」

      虽然无法把这事件解释得清清楚楚,但其观念却很明显。耶稣已经被高升到天上;他再来的云彩遮蔽他的荣光,这荣光隐藏到如今,这是神的荣光,是舍吉拿(Shekinah,神的荣耀);他被看为亘古常在的神的儿子,享有神的威荣和权能。这观念的神学思想基础是:神国在末世终极完成时的降临,完全是神的作为。这世代的历史是矛盾、战争、仇恨、和迫害的历史;只有借基督再来之神的作为才能建立神的国度。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橄揽山信息几乎没有提到神国的性质。前面我们讨论过,众先知对弥赛亚国度的描述各不相同。有时候,犹太启示文学用非常属地的措辞描述弥赛亚国度,有时候却也用较超越的措辞。有时,犹太教把两者合并,描述先有一个暂时、属地的国度,然后是一个永恒的国度。后期犹太教称这暂时的国度为「弥赛亚的日子」,与将来永恒的世代对比。约翰的启示录预言一个一千年的暂时国度(启廿1—5)。美国福音派过份强调这个千禧年教义。可是,符类福音没有暗示耶稣期待的国度是什么样的性质。有一件事很清楚:他没有刻意教导在将来世代永恒秩序之前,会有一个暂时的、属地的国度。即使他也有这样的期待,在他心目中,暂时的国度并不重要。个中原因很清楚。正如古梅尔(Kummel)认为,耶稣刻意赐下末世的应许,并不是要提供启示文学式的教导。耶稣传道的目标,是要使人深切了解,认识现今神治理的重要性,好叫他们能在将来的世代中存活。

      事实上,当耶稣论到末日,他往往使用象征。神是王,并且在他宝座的右边坐着的是人子(可十四62),人子在新世界里,他的十二门徒随伴着地(太十九28),人子周围有圣天使围绕(查八38)。人工是好牧人,他喂养那蒙洁净的一群(可十四28;太廿五32及下文 )。人子已经审判活人死人(太十二41及下文)并且最终的区分已经完成(太十三30、48)。撒但和它的使者已经被扔在永火里(太廿五41);死亡已经废掉(路廿36)。清心的人看见神(太五8);他们承受新的名(太五9),并且进入了不朽(可十二25),进入了永远的生命(可九44),并且向神活着(路廿38)。神报答义人(路十四14),给他们有福的赏赐(太五12)积攒;在天上的财宝分给他们(太六20)。把收成收在仓里(太十三30),庆祝婚礼(可二19),外邦人涌进来,与列祖一同享受筵席(太八11),与人子一同坐席(路廿九30)。他和他们同喝神国的葡萄酒(可十四25),并且恢复了曾被罪破坏之神与人的团契。

      橄榄山信息也强调人子要从地的四方招聚他的选民来(可十二27)。这项工作要由天使完成。再一次,我们无法想像这个事件。这似乎就是保罗所说的「圣徒被提」事件。保罗认为,有一天,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从他们的坟墓里复活,和那些活着的圣徒,一同被提(ra-piemur)到空中,与再来的基督相遇(帖前四17)。橄榄山信息虽然没有提到这件事,但我们必须假设,死人复活是在这个时候发生。

审判 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常常提到审判。在公会前,耶稣自称是末日的审判官(可十五62)。他常常连带提及审判的日子(太十15;十一22,24;十二36,41,43;廿三33),也说过最终要区分恶人与义人(太十三41,49)。除了马太福音廿五章卅一——四六节审判的比喻,他很少详细谈论审判的情形。我们无法从耶稣的教训组成一个末世计划的程序。耶稣着中未来的必然性,也着重「未来对现今的关系」,但他不着重启示文学式的计划程序。

      唯一详细讲论审判的经文是马太福音廿五章31—46节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人子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审判万民。审判是根据万民曾经怎样看待耶稣的「弟兄」(太廿五40)。这段经文不是末世论教本,而是戏剧性比喻。这个比喻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释法。第一个解释法很著名。说到许多人要因他们的善行得救。有些人出自人类的同情心,给饥饿的人吃饱、给赤身露体的人穿暖、探望病人和囚犯,他们是「未为人知的基督徒」。耶稣的「弟兄」就是所有缺乏的人。人若因着爱,服事那些受苦之人的需要,他是在彰显基督的爱;因此他们纵然从未听闻基督,他们也要在审判的日子承受永远的生命,作为他们善行的赏赐。

    时代主义者的解释法则彻底不同。耶稣的「弟兄」是犹太余民,他要在大灾难时期在列国万民当中行走,宣扬「国度的福音」。早期时代主义者认为,这个审判的目标,是要决定那些国可以进入千禧年国度,那些国不能,是在乎他们对待信主犹太余民的方式。近日时代主义者也主张同样基本的解释,但他们承认,这审判的后果是最终的拯救或定罪,这是马太福音廿五章四六节所显明的。

    耶稣的「弟兄」是解释这个比喻的线索。我们对耶稣的「弟兄」的意思有清楚的证据。耶稣自己说,他的弟兄就是那些遵行他天父旨意的人,也就是耶稣的门徒(太十二50)。耶稣以一个分别绵革山羊的比喻式事件向他的门徒说,他们担负向世界各国各民传福音的使命。人的终极未来将视乎他们如何看待耶稣的代表,也就是他的弟兄。他们是巡回布道家,从那些接待他们的人得到住宿和食物(太十8--11)。可是,他们要遭遇逼迫和监禁(太十17—18)。凡接待这些布 道家,好好款待他们的人,实际上是在接待基督。「人接待你们,就就是接待我」(太十40)。那些不接待这些布道家,苦害他们的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拒绝他们的信息,也就是拒绝基督。有审判等待着他们(太十14一15)。列国万民的终极未来,将视乎他们对耶稣代表人的回应而定。这个比喻不是末世性的程序,乃是有关人终极未来的实用比喻。

神国的日期 耶稣对将来的看法当中最困难的难题,是他对神国降临日期的期待。困难在于:符类福音记载三种不同有关未来的言论。

迫在眉睫 有些学者曾经从耶稣的言论中找出三句话:第一句是马太福音十章廿三节,第二句是马可福音九章一节,第三句是马可福音十三章卅节。他们解释这三句话,认为耶稣期待末日神国即将降临。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吩咐他们在加利利传讲天国的福音,他的训令中有这么一句话:「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十23)。前面我们讨论过,史怀哲认为这句话是表示耶稣期待天国在几天之内(在十二门徒于加利利完成他们的使命之前)降临。前面我们已经查考过这节圣经,发现这句话是在展望未定的将来,那时,门徒要在外邦人中,也要向以色列人传扬真道。

      第二句话是说在登山变像之前。彼得认耶稣为弥赛亚之后,耶稣开始教导门徒说他要受死,也要再来。虽然他现在要在羞辱中受苦受死,但此时此地人怎样看待他,便决定这人未来的命运(可八38)然后耶稣说:「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1)。马太福音的记载稍有不同:「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太十六28)。路加福音的记载比较简单:「必看见神的国」(路九27)。然后立刻跟着是登山变像的记述。

      第三句话在橄榄山信息中。马可福音的记载,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也一样:「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可十三30,及其平行经文)。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表面上似乎在明白肯定末日神国要在三十年之内(一个世代)降临,那时,有些门徒仍然活着。

耽延 上述三句话似乎表示末日神国迫在眉睫。但圣经里另外有些话语似乎平衡了上述的看法。这些话语强调末日神国耽延,而不是迫在眉睫。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耶稣在橄榄山信息中教导说,艰难时期要来,有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有假冒的人兴起,自称是弥赛亚;「只是末期还没有到」(可十三7)。事实上,福音必须先传给万民(可十三10)。路加福音记载一个比喻,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因为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路十九11)。另外有一句话也提到耽延:「日子将到,你们巳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路十七22)。门徒将要遭遇艰苦情况,那时他们渴望基督回来解救,但他们却不得看见。

      切求的寡妇这比喻也意味着耽延(路十八 l—8)。信靠神的人要继续坚定呼求神为他们伸冤,纵然似乎是耽延了。马太福音的橄揽山信息附带记载的比喻也提到耽延。新郎迟延的时候,他们都打盹睡着了(太廿五5)。有一个财主把不同数目的金钱交托他的仆人,过了许久,他才回来和他们算账(太廿五19)。

不确定 幅音书中有最多相当有力的经文,说到神国降临时的日期是不确定的。耶稣断然肯定他不知道神国几时会来(可十三32)。「你们要谨慎、做醒祈祷、因为你们不晓得那日期几时来到」(可十三33)。「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恐怕他忽然来到,看见你们睡着了。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儆醒」(可十三35—36)。

      马太福音增加一些Q典材料,强调时候的不定,并且要儆醒。在挪亚的日子,洪水忽然来了,把恶人全都冲去。「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那一天来到」(太廿四42)。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儆醒。「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廿四44;路十二40)。那恶仆趁主人耽延的时候,利用这机会来恶待他的同事仆人,他要惊讶。「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太廿四30;路十二46)。马太福音廿五章迟延的新郎和耽延的贵胄这两个比喻都为了强调一个主题: 「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太廿五13)。

    上述数节经文中,有一字英文圣经翻译作「Watch」(中文和合译本翻作儆醒),不是指「寻找、注意」,乃是指「保持清醒」。这个字不是指理智的态度,乃是指道德的品质,对主的再来保持灵性上的准备状态。「你们也要预备」(路十二40)。不确定基督再来的时候,意指人必须保持灵性上清醒,并且准备好迎接主,无论他什么时候回来。

难题所在 上述三种话语似乎彼此绝对自相矛盾,许多解经家认为这些话语互相排斥。大多数学者倾向接受第一种话语,就是有关神国即临的话语才是耶稣亲口讲的,因为教会绝对不可能创作一些没有应验的话语。事实上,欧陆大部份学者都认为,神国即临是耶稣有关末日神国的教训中最主要的重点。但当主再来没有实现的时候,教会需要调整迁就主再来耽延的事实。主再来耽延被认为是基督教教义的发展中决定性的事实之一。有关主再来耽延的话语,不是耶稣讲的,乃是教会的信条。

      有些学者试图调和这些不同的话语,认为耶稣肯定神国快要降临,就在那世代之内,但只有神知道「确切」的日期和时辰。另外有学者坦承耶稣在期待神国「即将」降临这事情上搞错了,但这个错误是难免的,是道成肉身所包含的人性因素之一——分享人对未来的透视。库尔曼承认耶稣在他期待末日时候的事上弄错了,但这个错误并不影响他对神国教训的基本结构,就是神国已经降临,却尚未降临这两者并存之间的张紧状态。耶稣没有误解神国的真正未来性,虽然他误解了神国的时候。其实,神国近了的基本意义不是年代时间的,乃是肯定那未来决定了现在。古梅尔认为强调神国「即临」其用意在表示当历史一步步走向神所设立的目标时,人要面对「历史的终结。」魏尔德解释末日的措辞为神话式的措辞,因为这些措辞指向那未知的将来。这将来超越了耶稣知识的范围,但耶稣用启示文学式的观念表达他确信最终的结局将由神的能力来决定。

解经上的商榷 马可福音九章一节和十三章卅节这两句话,完全不肯定是否指基督再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1及其平行经文)这句话,是指登山变像,这事件本身是主再来的一种预演。布如司( F.F.Bruce)认为五旬节圣灵降临是马可福音九章一节的应验。「圣灵的浇灌和神国降临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看耶稣的传道事工;在耶稣受死之前,两者都已部份程度的彰显,却要待他受死之后……神国才大有能力地临到,圣灵才丰盛地浇灌下来。」

      解释马可福音十三章卅节时,释经上的问题是前述词「这些事都」(tauta panta)。在前一节,耶稣曾说:「你们几时看见这些事(tauta)成就,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可十三29)。Tau-ta(这些事)不可能包括主再来本身。如果说:「你们几时看见人子来了,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显然无稽。tauta(这些事)这字在第廿九节一定是指第五节到第廿三节所说的末日预兆;而第廿九节的tauta (这些事)似乎是tauta Panta(这些事合)的前述词,这些事都在这世代发生。耶稣要说的似乎是:预告末日的预兆并不限于在遥远的将来才发生,他的听众将会亲身经历到这些预兆。

    其他学者曾解释「这世代」(genea)为犹太民族,或这一类民族(即不信的人)。艾理师(Ellis)曾经指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哈巴谷书的库穆兰注释认为,最后的世代非常长久,并且要超过一切众先知所说的(lQP  Hab  7:2,7)。最后的世代是库穆兰一党人存活的世代,界定了末日之前的最后一段时期,无论这时期有多长久。然而,克兰菲德解释似乎最有可能(参注65)。

即临的意义 我们结论说,人不能证明耶稣对末日神国很快来临作了错误的断定。他的确教专门徒说,神国的大彰显将要被他有些门徒看见,并且指向神国降临的预兆将要被他自己的世代所看见。其他的话语是指向神国耽延。直到不定的将来。绝大部份的强调在于时间的不确定,因此人必须常常预备好。这是旧约众光知特有的远景透视。耶和华的日子临近了(赛五六1;番一14;珥三14;俄15);但众先知有一未来的远景。他们能够把现在与将来握在一起而没有解释除两者之间的张紧状态。「在对末日的期待中,即临和耽延两者之间的张紧状态是整个圣经未世论的特点。」「有些话似乎是末日临近了,另外有些话似乎是末日只从远方向我们招手。」 这种看法也许不是现代科学训练的头脑的思考模式。用严格的分析性鉴别学来解剖先知的远景透视也许反而只会破坏了这远景。正当的历史性方法论必须试图从古代思想模式本身上了解古代思想,却不能把古代思想模式勉强套进现代分析性的范畴中。符类福音整体印象很明显。它让读者留在一个情况中,不能确定末日的时间日期;不能说末日来临一定在明天,或下星期,或明年;他也不能说末日很久很久都不会来。其主旨是:「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了、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This file is decompiled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ChmDecompiler.
Regsitered version does not show this message.
You can download ChmDecompiler at : http://www.etextwizar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