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与序
这是一本关于在传统之外的基督徒及教会两千年来的历史著作。原著曾于主后1964年在印度出版,在西方的世界鲜为人知。在本书中,作者约翰·甘乃迪追溯从第一世纪开始以来,那些一直在正式宗教界以外的基督徒团体,描写了许多发生在基督身体中真实受苦的故事,有时活泼热情,慷慨激昂;有时令人心碎,黯然神伤。有些福音派基督徒的故事已经不为人知,或是早被遗忘。
这书最着重的,并非所发生的人或事,乃是尝试从历史中寻找属灵的原则与见证的路。
约翰·甘乃迪来自英国。从1952年起,他一直居住在印度,并在许多单纯效法使徒时代的基督徒团体中进行服事。
作者简介
约翰·甘乃迪是一位在印度的宣教士,他出生于英国,在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和哥拉斯够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接受教育,与布鲁斯(F.F.Bruce)是同班同学。1951年,他前往印度宣教。1952年定居印度。他主要的服事,均在印度各地那些简单原始的基督徒团体中进行。目前,他定居在印度的太米拉都(Tamilnadu)。另着有《米友开》(米友开-Mukyokai-非教会之意)以及他《旨意的奥秘》(Secret of His Purpose)等书。
原著序言
近来,特别是在西方,对于《沟通》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
不久以前,我在一份著名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作者在结尾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WHY)?”这一个简单的英文字却留下了许多结结巴巴不能沟通的话。
如果知识成了他自己本身的目的时,就是一个可悲的危险,特别是当知识与生活的艺术分割的时候,更是如此。
使徒保罗给罗马人的书信中写着:“从前所写的都是为我们的学习所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罗15:4原文直译),旧约的历史不仅被写下来,使我们可以知道他,更使我们可以学习那些先人的经历。这些教训,将会严重地影响我们每日的生活和属灵行程的进度。当今世代最大的需要,并非更多的神学知识或历史知识,而是一些与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知识。
作者写这样的一本书,是欠了许多人极大的债,原因是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就是本书大部份的内容都是别人研究的成果。所以本书各章并不会对历史事件有什么新鲜的亮光。任何一个通晓教会历史的人,不会在本书中找到什么不熟悉的事。这本书的目的,是盼望人们能够坐下来思考神在以往二千年中的作为,及在二十世纪末所给我们的意义。如果我们同意可以从他人属灵的经历中,学习到一些真实的功课,那么,我们必定可以从教会历史中的胜利和失败中获得许多的启迪。以后各章的结论是否公正,将留给读者自己去判定。有些人可能不同意,甚至强烈反对作者的推论,但如果这本书能催促人们诚恳地思想一个重要的题目,并鼓励人们学习及遵循神在历史中所说的,那写这本书的目的就可算是达到了。
我曾尝试去寻找圣灵在教会中运行的轨迹,然而由于受到许多现实的限制,我只能选择神的灵在历代中,为神的目的所用的少数几个方式。盼望能藉着这些简短的综览,能对着神圣的原则有足够的显示。而这些原则,无论对婴儿时期和今日的教会,都一样重要。
任何想要从历史事实中吸取神学教训的研究,都注定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的困难。有一些名词在纯圣经处境中是一个意思,而在历史处境中经常又是另一个意思。“教会”是个大大显示本书主题的名词,这便是个极好的例子。因这词的用法,可没有受限在严格的圣经定义中,为避免广用这词而招致混淆,书中一律使用大写(英文字)的“教会”来表示高度组织化之历史性的基督教。而小写(英文字)的教会则是一般的用法。尽避如此,这并不意味难题就此完全解决了。如果读者感到迷惑:为什么用这个,不用那个?这显明作者心中很可能正有同样的迷惑。不管这词的使用情况如何,从上下文中,我们便可清楚弄明他的意义。
书后所附的简短书目,是特别为着那些因读了本书,而有兴趣继续进行更多研究的人所预备的,大部份书都应该是很容易找到的,而且也非常易读;所引用的经文,除非另有注明,否则一律使用修正版。
教会的历史是人回应神话语的记录。他展示顺服和叛逆的结果。作者有一个祷告,就是盼望有人因着这本书,开始更紧密的跟随,并顺服这活着且永存的道。
约翰.甘乃迪
一九六四年三月于根土(Gunter)
编按:由于难以分辨组织化之历史性的基督教和教会,更难于以人的眼光来断定,所以本中文版一律用教会来表示,留待读者自己思考和寻索。
布鲁斯序
有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会’只能在那些从传统教会中分别出来的群体中找到——但是仅在他们刚刚分别出来的那一刻。”为什么说“在他们刚刚分别出来的那一刻呢?”因为,经过几年之后,那些因传统教会在信仰或行为上犯错而分别出来的群体,自己也开始展现出跟传统教会一样令人难以忍受的现象。
教会历史较偏重于基督教主流的发展而忽视了一些被人认为不过是有“微小”贡献的人物或运动。这是很可惜的事;因为这些“微小”的贡献,经常包含了一些被当代主流教会所忽略的重要真理。在我自己的家乡(苏格兰),从官方教会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原因经常是对原则的坚持。这些原则本来应该是官方敲会所持守的信条,可惜反而却遭忽略。
甘乃迪先生将我们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一些经过了许多世纪传统教会以外的基督徒团体身上是件非常好的事。这仍然坚持使徒的信仰,特别是在基督教合一运动流行的更有意义。因为一些与传统教会分别出来的群体现在透过合一运动找到了较宽广的相交范围,但是另外也有人和传统教及合一运动保持距离。他们并不以同样的热情把这看待为“当代中最伟大的事件”。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奇特独居的子民”;甚至在某些地方他们也成为了因着分别出来而遭受歧视的牺牲者。
这正指出了判别“真正教会”标准的重要性。像这样的一篇序文并无意要挑起对这些观点的争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论在主流教会的内部或外面,任何有神仆弥赛亚(他是教会的主)的灵(心态)彰显的地方,在那里就能绝无谬误地认出他真正的教会。
传统的教会并不常以这样的灵(心态)来对待分离出来的团体。他们经常打着基督旗号进行蔑视与镇压而非采取理解与忍耐的心态。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分别出来的群体,他们自己在对待传统教会的态度上也常显不出该有的灵(心态)。总有一种倾向去公开指责传统教会为虚假,背教以及是敌基督。如果没有直率的认指传统教会为大巴比伦的淫妇,已经算是好的了。
从甘乃迪所撰写的教会历史中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传统的教会需要小的群体来提醒她真正的任务,扮演令人讨厌的角色,而这些小群体也需要传统教会使得他们独特的见证得以定位并生发意义。
与甘乃迪先生的书中后段所提到的一些运动有关的怀柔.圣约翰(Harnold
St.John)曾经在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基督徒会议中说过:“我们曾否承认我们欠了传统教会无法计数的感激?我想起了罗马教会,她有血腥的罪恶,也有超越的圣徒,而且她在早期中古时代曾经如磐石般地竖立。在无神论及异端攻击的日子里多次地保全了基督教社会的架构。我想起在这一块土地上,官方教会几世纪以来在英格兰的乡村城市间保存住了活的信仰。感谢神,藉救世军弟兄们提醒我们关怀穷人;感谢神藉贵格会的弟兄们曾倾倒出生命、财产以及怜悯在许多黑暗的地方服事可怜的难民。难道批评弟兄之时我们不应该把手放在嘴巴上么?”
如果甘乃迪先生在挥舞着“见证的火炬”帮助读者们保持使徒信仰的纯正,同时培养出一种宽容的爱心,那么他的书就成就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此我乐观其成。
布鲁斯(F.F.BRUCE)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释经学教授
滕近辉序
写历史有三条路线:一是根据官方资料来编述成历史。这一种史料自然是采用官方立场与观点。二是故意与官方资料相左,为要达成另一种目的。三是穷追历史真相而作客观的研究。
显然前两种的著作有其政治或其他动机,因而产生偏差与错误。但是事实上,第三种著作也可能有不自觉的偏差与错误的结论。大体而言,第三种是最有价值的。
本书有其历史上的与属灵上的独立价值,值得一读,可以给予读者一种新颖的角度与思路,引起反省与深思。
本书指出两千年来,许多遭受官方教会压制的信徒团体,为何坚持圣经信仰与纯朴生活,为主作出刚强不屈的见证,成为历代的属灵火炬。
本书也指出:权力化,组织统一化,与礼仪化,是教会腐化、僵化、与外表化的基本原因。
本书又更深入地指出:一些为了抗拒上述三化而成立的团体,又不知不觉地走上权力统治的道路。举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弟兄会内讧例子,和宗教革命以后对敬虔派及重浸派等压制的例子。这些都是重要信息。
但当读者阅读本书的时候,也需要以更开阔的眼光来慎思明辨。略举数例如下。
一、本书认为在使徒行传里面已经有权力的圈子——圈内路线与圈外路线,或称彼得雅各路线,或称耶路撒冷路线或安提阿路线。又过分强调其间的对立,认为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记载的首届大会,是彼得的胜利,订下了犹太教意味甚重的条例,要外邦信徒遵守(徒15:20-29)。事实上,那是众使徒们在圣灵带领之下的决定(徒 15:28)。把外邦信徒从割礼的要求之下释放出来,是福音信仰的大胜利。至于那些条例的订立的真正目的,是减少传福音的阻力,消除犹太人在心理上、文化上与宗教上对福音的抗拒力。使徒行传十五章廿一节道出了这一个用意。保罗绝不是在彼得派的压力之下而为提摩太行了割礼(徒 16:3),乃是为了给福音建筑桥梁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加 6:15),他的重点是传福音救人,礼仪是次要的。
十九世纪的德国新派神学者包尔(Bau),就曾藉着保罗责备彼得一事而大做文章,建起一套理论作为另释新约圣经的根据,影响了不少人对圣经的信仰。本书当然不是这样发挥,却也有过分强调之嫌。
二、本书有时过分注重权力压制与被压制之间的关系,而作出不太正确的结论。例如:作者对第二世纪的孟他努派的认识不正确,竟有称赞之意,认为他们是对教会组织化形式化的反动性的一种复兴。但历史告诉我们,孟他努派自称是主耶稣所预言要来的“另一位保惠师”(约 14:16),宣称:昔日上帝在基督身上显示他为人子,现在上帝在他身上显示他为圣灵,他说:“我不是天使,也不是长老,我就是主上帝,我来了!”他们极端重视讲预言(强调所谓知识或是智慧的言语)。孟氏预言,基督即将降临在小亚细亚弗吕家境内地帕普撒(Papuza),在那里建立新耶路撒冷。他呼吁信徒放下一切,到那里聚集,过苦修、独身、禁食的生活。这是古代最早的极端甚至异端灵恩运动。
三、本书重教会主流历史之外地神的工作,这是很需要的一本书,使信徒扩大了眼界与思路,很有贡献。但是如果本书也叙述到神在主流教会内地作为,那就更加完全了。神不是在主流教会中赐下历代的大复兴运动和普世传福音运动么?主耶稣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七教会(代表历世历代的众教会)。神在天主教走错路的时候,赐下宗教革命一回到圣经的运动;神又在基督教圣公会权力化仪式化的时候,赐下卫斯理复兴运动和后来圣公会内部的福音信仰运动(TheEvangelicalWing-TheLowChurches);最近美国卫斯理公会内部也产生恢复约翰·卫斯理路线的运动。在普世各地众华人教会(宗派和独立的当中,不是以基本圣经信仰与灵性为主流么?神不是在许多宗派和独立教会中赐下许多信仰纯正,灵性美好,忠心事奉的领袖么?
感谢神,他是宇宙之主,历史之主,教会之主!他仍然高高坐在宝座上。
林三纲序
我们都愿承受主耶稣的托付:“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但不一定深究这“见证”的意义。我们也盼望使徒保罗的心愿:“愿他在教会中,并在基督耶稣里,得着荣耀……”早日成全,但不一定查问我们现今所在的教会是否符合神的心意。很可惜的,我们大多迷失于现实的光景中,只宝贵爱神的心情和事奉神的热诚,注重许多服事上的技巧与果效,不知不觉落到现时代的形式与礼仪中,并很少摆脱现状,回到圣经,来寻求究竟什么才是神的旨意。正如本书所说:“今日大部分基督教的服事,完全接受组织化的教会——就是“教会”这一观点,对于是否按神的话语来建立教会,则很少有人关注。”
在已过的三十年中,在台湾和纽约,得多次机会与本书作者约翰·甘乃迪促膝详谈,得知他对神的话语有深邃的领会。由于他在印度长年服事所遇到的艰难与困惑,促使他深切地寻求神对教会的心意,经过广泛的研究这二千年来教会中所发生的事迹,发现神确是在高天的宝座上,在诸多复杂、错综的环境中,仍引导并扶持一班人,作出明亮又刚强的见证。他们虽然不能算是完全,仍该算是火炬,照亮了当时的信徒。如今我们所处的情境,比以往更加复杂,我们更该以从前的火炬作为借镜,求圣灵开启圣经,以明白教会该走的道路。
王国显序
记录在基督教中所发生的大事的历史书虽不能说是很多,但也不能说是很少。只是记录下神在教会中所作的工的历史书,虽不能说是凤毛麟角,但确实是不多。使徒行传是最早的,他是圣灵亲自写下的一本。他不单是记录了使徒时期的教会历史,也显明了让人明白怎样去领会神在教会中作工,叫人知道不是去看人在历史中做了什么,乃是看神在教会中怎样带领并管理,成就他永远的计划。
教会历史所经过的路是曲折并艰难的,因为教会的历史不是只有人与人的关系,乃是复合着人与神的关系,并人与撒但的关系,当然也就少不了神与撒但的关系。所以教会的历史就是属灵争战的历史,神要建立他的教会来完成他永远的旨意,而撒但也用尽镑样的方法使教会偏离神的旨意,不让神永远的计划可以成功,一二千多年来的史实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教会反覆地偏离了主的见证,主也不住地挽回教会,使教会从偏离归回正道。
《见证的火炬》是少数记录神在教会中作工的历史书之一,并且所收集的资料是直到近代,所以更能使人看明神作工的路。虽然其中有一些事如对教会组织的解说上有可商榷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因为对属灵的历史本身的记录是非常明确的。志雄弟兄有负担把他译成中文,对清心爱慕主显现的中国基督徒来说,那是一项喜讯。
不留心神在教会中怎样作工,就不容易找到跟随主的道路,即使是一时找到了,也很快就会迷失。因为人是多注重人的工作,少留心神的计划,必然的结果就是人所作的代替了神所要作的,掩盖了神所要得着的。属灵历史的真实与宝贵,不在乎人的评价,而在乎圣经真理的印证。历史显明了神话语的标准,神话语确认了历史的属灵价值和意义。我们仰望神的怜悯,叫我们阅读教会的历史,不是在看历史故事,而是在其中寻找到讨神喜悦的道路。
译者序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第一章
“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第十章11-12节
“(在世界的末了)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24节
当我们以福音派纯正的信仰,灵恩派超然的经历,或是奥秘派属灵深处的亮光为追求的目标之时,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神永远的旨意。耶稣基督的见证到底在哪里?神在永世中所经营、所建造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有心追求的弟兄姐妹所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教会的历史能帮助我们看见,神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恢复的工作。所以我们就不能单单以追求复兴为满足。对于历史的解释,我们并不一定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但是我们却应该好好地思想神要的是什么。
在这两年翻译的日子里,实在令我们由内心深处敬拜这一位不放弃我们的主。他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我在神的面前有一个祷告,这就是希望借着这本书,能在华人的教会中激起一点点的反思。或许在他的恩典中,我们也能成为他恢复工作的器皿之一。
整个翻译过程中非常感谢滕近辉弟兄的指导,王国显弟兄的鼓励,仰文奎弟兄的电脑打字,梁淑德姊妹的润饰与校正,以及许多无名者的代祷。相信主必亲自报答。但愿荣耀、尊贵、赞美都归给至高无上的父神和在宝座上的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