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圣诗所产生的终极果效
用圣徒的心来歌颂神,这是圣经让我们看到的神对圣诗所产生之终极果效的期望。圣诗的目的是歌颂神、荣耀神。这不单是要求圣诗在内容上要有这方面的鲜明特色,更是藉着圣诗教导和劝戒的功用,在圣徒心里产生向神的感恩,由心发出向神的歌颂。歌罗西书三章十六节称之为“心被恩感,歌颂神”。以弗所书五章十九节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
圣经把感谢与颂赞看为是献给神的一种祭(参诗50:23;来13:15)。这就说明这是一项重要的侍奉敬拜。但在路加福音十八章十一节中,法利赛人的感谢却没有被神收纳。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在马太福音十五章八节中,主在那里责备法利赛人用嘴唇尊敬神,心却远离神。这是一个“心”的问题。没有“心”的感谢是要受主责备的。不是有颂赞就够了,不是颂赞的对象是神就够了,还要有“心”,用“心”来歌颂神。这种从心里出来的赞美无法伪装,因为神是鉴察人心肠肺腑的。若没有“心”,装作是用“心”来歌唱,只能欺骗自己。神知道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圣经告诉我们:“心被恩感,歌颂神。”就是说人的心因神的恩而受感动,来歌颂神。平时,我们常想用“心”来歌颂神,无奈就是进不到“心”的境界中,原因是人的心没有遇见神的恩。眼见的事物太实在了,常使我们的心被它缠住。要把我们的心从这看得见的世界里拯救出来,去看神的恩,去遇见这位看不见的神向我们所赐下的厚恩,用何法呢?圣经说:“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西3:16下)。圣诗在这方面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当我们为“心”要想遇见神的恩找不到门、摸不着路而犯愁时,一首好的圣诗常能把我们带进去。不是任何诗歌都有此功效,那些违背圣经教训的诗歌,绝不能把人的心带进去,反而把人带到外面去,离神更远。
人的心最难往里收,总喜欢往外跑。特别在祷告中,越属肉体的信徒,这个往外跑的力量越大。可见这是肉体在干扰着人的心。要叫这游荡的心平静下来,仰望神的恩:
第一,需要时间。一盆晃动的水,要它停止晃动,保持平静,就须要把它放在一处固定不动的位置上,经过一段时间,它就平静下来了。照样,我们到神面前去,要将游荡的心往里收,叫它平静下来,也需要时间等候。
第二,不能让肉体活动,更不可激动它。因为肉体本身就是干扰“心”,把“心”往外拉的根源。
第三,让神的爱来占有我们的心。
这三件事中,后两件事是最难实行的。至于第一件,时间,我们可以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等候。但常因后两件难实行而使第一件所作的归于徒劳。当我们花时间在神面前等候时,肉体就开始活动了,平时没有去想的东西都出来了。为什么平时这些事情不去想呢?因为平时没有时间想。干活时,注意力都放在所干的活上;读书时,注意力在所读的书上;开车、购物等都一样,一心不能二用。但是一祷告,特别是在安静中祷告,事情在脑海里特别多。人并不像一盆水,水是死的,放一阵子就平静了;人是活的,心思不会是空白的。当安静祷告,话语又稀少时,杂念、琐事都会趁机侵入。如果这时人很疲劳,也会打盹。这时若用祷告的灵向神唱一首好的诗歌,就会给我们带来非常的帮助。它能激起我们祈祷的灵向神敞开。
上面已讲过,灵歌是圣灵在诗人心中工作的结果。这位感动作者写诗的灵,同样会在唱这诗的人身上作感动的工作。诗歌能传递诗歌的灵,当人唱这诗时,就能将这诗的灵接受过来。圣经让我们看到,祷告和唱诗这两者常常连在一起,保罗、西拉在腓立比监中祷告唱诗赞美神。诗篇是旧约神仆人们写的圣诗。就其内容讲,实在是他们的祷告。许多长辈教导信徒祷告的方法是多读读诗篇,这不无道理。当我们用祷告的灵向神歌唱时,世事杂念便无暇侵入。这时,诗歌中的教导、劝戒又抓住我们的心。或是我们看见自己的亏欠,或是我们看见神的慈爱,或是我们看见自己的渺小,或是我们看见神的伟大。这一切把我们带进神的恩中,肉体的活动被消除,神的爱占有了我们。这时,“心被恩感,歌颂神”就成为现实。口中所唱的也是心里所和的,诗歌带来的祝福及神对圣诗所期待的终极果效也就完全实现。
“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人的心遇见神的恩,人的心进入神的恩,这是最大的祝福,也是基督徒力量的源头。希伯来书说,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外面的环境会变,里面的宝座不改变。只有遇见里面的宝座,我们才能在困难中站住。只有连于他的不改变,我们才会不改变。否则,人是靠不住的。刚才还说永不跌倒,还没过夜就跌到了。必须遇见施恩的宝座,这个“遇见”的路,在唱好的诗歌中常可找到。他能使我们在平静安稳中得力。无论在集体敬拜中,在个人灵修中,或行路,或干活,随时随地,这种在祷告的灵里唱一首好的圣诗,常会产生如此效果。
恰恰相反,一首不好的诗歌所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它根本不可能叫人达到“心被恩感,歌颂神”的果效。它不能使人的心往里收,也不可能叫人用祷告的灵来唱。因为这些作品在创作时,就没有圣灵的工作,怎能使它产生惟有灵歌才能产生的果效呢?它的内容是向着人唱,歌颂人的伟大,宣扬人的能力,激励人的情绪,鼓吹人的勇敢,振奋人的士气。一句话,是以人为本,中心是围绕人,没有神的位置,更没有神的宝座。在世俗曲调的配合下,使人产生激烈的情绪,狂热的动作,摆手扭臀,狂呼乱喊。或许他们在其中也能得到一种力量,但是这个力量的源头是错的。就像世人在他们的校歌、军歌、国歌、运动会会歌、毕业歌等歌中得着力量一样,它不是从至高之处来的,乃是从地上来的,从血气来的,圣灵没有在其中工作。这种激烈的情绪,只能使一盆晃动的水晃得更加厉害。叫人得力的平静安稳既被破坏,人心在安静中遇见神恩而得力的目标也随之破产。那“心被恩感,歌颂神”的美好果效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这种激动肉体的诗,因其词曲都是属世界的,就必然把人带到更不敬虔的光景中去。先知说:“他们的口多显爱情,心却追随财利”(结33:31)。以色列人打着敬神的招牌追随财利。在这里,有一班人打着敬神的招牌在追随另一种享受。他们觉得唱诗很快乐,而这种快乐却又不是从圣灵来的喜乐。但他们却爱这些快乐,觉得忧愁烦恼全没有了。他们以为是诗歌的力量把这些东西除去了,殊不知是一种常有的错觉。就像一个人,当他的手指头皮有点弄破了,感到很痛;这时,若他的腿骨折了,只感到腿疼,手指头上的痛感不觉得了。这是用一种强烈的感觉掩盖另一较弱的感觉。然而,问题并没有因着强烈感觉而解决,一旦这个感觉撤去,那个问题又回来了。所以,当他们从轰轰烈烈的唱诗会场回到家里时,从前的忧愁烦恼又来了。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遇见神的恩,到他施恩宝座前。否则,就无法解决。
世界上的人在遇到忧愁、烦恼无力挣脱其捆绑时,会找一个刺激的环境,忘记痛苦,麻痹自己,以求暂时放松一下。而当一个基督徒遇到这些事情,不知道怎样到神宝座前去得安息时,某些教会的工人竟教他们用歇斯底里的喊声,去驱走积郁于内心的阴霾,并使他们误以为这是神挑我们重担的方法,是敬拜神,是神使我们欢喜快乐。这些幼稚的信徒,岂不放胆去做吗?但是这种方法是错的,是徒劳的。因为它无法叫人遇见宝座上坐着为王的主,无法叫人找到基督所走过的十字架的脚踪,也无法得着那因认识他是统管万有的神而有的安息。这种用人的道理、血气、字句、曲调所撮合的诗歌,激动着血肉的臂膀,制造着复兴的假象。其实不过是使人发泄内心忧苦的一种拷贝,也像是那些为某种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勇士们呼喊口号时的翻版。那些可怜的醉酒骂仇人来泄愤的罪人们,或许与其也有些亲缘关系吧!
“心”的敬拜,是圣经一贯的教训。“心被恩感,歌颂神”,是神对我们的期望。离开“心”,就谈不上敬拜。我们在圣诗的选择上应该谨慎,那些达不到圣诗应有的终极果效的诗歌,应该将其拒之门外。激烈的情绪不代表“心”的敬拜,两者有质的区别。求神给我们足够的亮光,选择、爱慕那些神所喜悦的、能在我们心里产生“心被恩感,歌颂神”之果效的好诗。
我们已经谈了圣诗创作的基础、条件、形式、目的、来源及应有的功用和终极果效,这七方面是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第一方面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没有基础何有建造?没有丰丰富富基督的道理存在于心中,凭什么做诗?纵有不世之才,仍无用武之地,只能永远作罢!第二方面的“条件”,是将内心的丰富发表出去的本领。它包括属灵的智慧和一切的学问知识。第三方面的“形式”,规范了圣诗应有的格式。以诗篇为楷模,用诗的形式发表。不是随口而出的“闲话”,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文字堆积。这方面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前两方面的程度。第四方面的“目的”,是圣诗的核心,是前三方面的价值体现。背离这个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人的欢迎不代表神的认可。第五方面的“来源”,表明了圣诗的属灵性质。它是圣灵的产物,不是人知识的制品。前四项任何一项出了问题,都可以说明圣灵没有主导参与这工作。第六方面的“功用”,是前五方面的总和在圣徒身上的综合体现。第七方面的“终极果效”,是神设立圣诗为敬拜方式,以实现他美好期望的硕果。使神得着那因人明白真理、遇见神恩后由心发出的赞美,神在其中得着荣耀。
上一章 | 下一章 |